春曉
《春曉》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,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,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,是一首千年傳誦的五言絕句。它寫了詩人春朝初醒時特有的心理感受,表達了詩人喜春而又傷春的復雜心情。春日晝長夜短,氣候和暖,人本慵懶易困,多睡貪眠,所以,一覺睡到天大亮,這便是“春眠”的一般特點;頷聯清晨醒來,只聽到屋外鳥鳴啁啾,婉轉動聽,此起彼伏,遠近相應;“夜來風雨聲”一句,不是對春朝初醒時眼前實景的描繪,而是對夜間一陣狂風暴雨的回憶;正因為孟浩然所寫的是狂風暴雨,故詩人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春花的處境和命運,順理成章地提出“花落知多少”的疑問,孟浩然想象春花遭狂風暴雨的摧殘襲擊而零落,頗露嘆惋之情。此詩既無艷麗辭藻,亦無斧鑿痕跡,全詩純用白描,風韻天成,淡而雋永,耐人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