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利策獎(jiǎng)是根據(jù)約瑟夫·普利策的遺囑于1917年設(shè)立,至今已經(jīng)發(fā)展成為有著“新聞界諾貝爾獎(jiǎng)”美稱的美國(guó)新聞界最高榮譽(yù),這個(gè)有著近百年發(fā)展歷史的獎(jiǎng)項(xiàng),共計(jì)設(shè)有14個(gè)新聞?lì)惇?jiǎng)項(xiàng),還有7項(xiàng)文學(xué)創(chuàng)作類獎(jiǎng)項(xiàng),而針對(duì)的頒獎(jiǎng)對(duì)象主要是美國(guó)公民,只有書(shū)寫(xiě)范圍覆蓋到美國(guó)歷史的外籍作家才有評(píng)選和獲獎(jiǎng)資格。而普利策小說(shuō)獎(jiǎng)也是美國(guó)最具代表性且最有影響力的文學(xué)獎(jiǎng)項(xiàng)之一。
從1917年舉辦第一屆以來(lái),至今已經(jīng)累計(jì)舉辦了106次普利策獎(jiǎng)的頒獎(jiǎng)典禮,其中有10屆小說(shuō)獎(jiǎng)是空缺的。其中賽明珠、海明威、約翰·史坦貝克、托妮·莫里森等獲得諾貝爾文學(xué)獎(jiǎng)的作家,也獲得過(guò)普利策小說(shuō)獎(jiǎng),同時(shí)其中還包括有《老人與?!?、《飄》、《憤怒的葡萄》等經(jīng)典名著。
普利策獎(jiǎng)獲獎(jiǎng)作品一覽表
普利策獎(jiǎng)獲獎(jiǎng)作品一覽表 | ||
年份 | 獲獎(jiǎng)作品 | 獲獎(jiǎng)作家 |
1917 | 空缺 | 空缺 |
1918 | 《His Family》 | Ernest Poole |
《他的一家》 | 歐內(nèi)斯特·普爾 | |
1919 | 《安伯遜大族》 | 布思·塔金頓 |
1920 | 空缺 | 空缺 |
1921 | 《純真年代》 | 伊迪絲·華頓 |
1922 | 《艾麗絲·亞當(dāng)》 | 布思·塔金頓 |
1923 | 《我們中的一位》 | 薇拉·凱瑟 |
1924 | 《The Able McLaughlins》 | Margaret Wilson |
《能干的麥克勞克林一家》 | 瑪格麗特·威爾遜 | |
1925 | 《So Big》 | Edna Ferber |
《如此之大》 | 埃德娜·費(fèi)伯 | |
1926 | 《阿羅史密斯》 | 辛克萊·劉易斯 |
1927 | 《初秋》 | 路易斯·布羅姆菲爾德 |
1928 | 《圣路易·萊之橋》 | 桑頓·威爾德 |
1929 | 《Scarlet Sister Mary》 | Julia Peterkin |
《妓女瑪麗》 | 朱莉婭·彼得金 | |
1930 | 《Laughing Boy》 | Oliver La Farge |
《愛(ài)笑的孩子》 | 奧利弗·拉法格 | |
1931 | 《Years of Grace》 | Margaret Ayer Barnes |
《優(yōu)雅年代》 | 瑪格麗特·艾爾·巴恩斯 | |
1932 | 《大地》 | 賽珍珠 |
1933 | 《The Store》 | Thomas Sigismund Stribling |
《商店》 | 托馬斯·西吉斯蒙德·斯特里布林 | |
1934 | 《Lamb in His Bosom》 | Caroline Mille |
《上帝懷中的羔羊》 | 凱洛琳·米勒 | |
1935 | 《Now in November》 | Josephine Winslow Johnson |
《十一月的此刻》 | 約瑟芬·溫斯洛·約翰遜(約瑟芬·約翰遜) | |
1936 | 《Honey in the Horn》 | Harold L. Davis |
《角質(zhì)杯中的蜜》 | 哈羅德· L·戴維斯 | |
1937 | 《飄》 | 瑪格麗特·米切爾 |
1938 | 《The Late George Apley》 | John Phillips Marquand |
《已故的喬治·阿普利》 | 約翰·菲利普斯·馬昆德 | |
1939 | 《鹿苑長(zhǎng)春》 | 羅琳斯 |
1940 | 《憤怒的葡萄》 | 約翰·史坦貝克 |
1941 | 空缺 | 空缺 |
1942 | 《In This Our Life》 | Ellen Glasgow |
《我們這一輩子》 | 艾倫·格拉斯哥 | |
1943 | 《龍齒》 | 厄普頓·辛克萊 |
1944 | 《Journey in the Dark》 | Martin Flavin |
《黑暗的歷程》 | 馬丁·弗萊文 | |
1945 | 《鐘歸阿達(dá)諾》 | 約翰·海爾賽 |
1946 | 空缺 | 空缺 |
1947 | 《國(guó)王的人馬》 | 羅伯特·佩恩·沃倫 |
1948 | 《Tales of the South Pacific》 | James A. Michener |
《南太平洋故事集》 | 詹姆斯·A·麥切納 | |
1949 | 《Guard of Honor》 | James Gould Cozzens |
《儀仗隊(duì)》 | 詹姆斯·古爾德·科曾斯 | |
1950 | 《The Way West》 | A. B. Guthrie, Jr. |
《西行記》 | A·B·小格思里 | |
1951 | 《The Town》 | Conrad Richter |
《小鎮(zhèn)》 | 康拉德·李希特(里希德) | |
1952 | 《凱恩艦嘩變》 | 赫爾曼·沃克 |
1953 | 《老人與海》 | 海明威 |
1954 | 空缺 | 空缺 |
1955 | 《寓言》 | 威廉·??思{ |
1956 | 《Andersonville》 | MacKinlay Kantor |
《安德森維爾》 | 麥金雷·坎特 | |
1957 | 空缺 | 空缺 |
1958 | 《A Death in the Family》 | James Agee |
《失親記》 | 詹姆斯·艾吉 | |
1959 | 《The Travels of Jaimie McPheeters》 | Robert Lewis Taylor |
《賈米·麥克菲特斯游記》 | 羅伯特·路易斯·泰勒 | |
1960 | 《Advise And Consent》 | Allen Drury |
《忠告與采納》 | 艾倫·德魯利 | |
1961 | 《殺死一只知更鳥(niǎo)》 | 哈珀·李 |
1962 | 《The Edge of Sadness》 | Edwin O'Connor |
《憂傷》 | 埃德溫·奧康納 | |
1963 | 《掠奪者》 | 威廉·??思{ |
1964 | 空缺 | 空缺 |
1965 | 《The Keepers of the House》 | Shirley Ann Grau |
《管家》 | 雪莉·安· 格勞 | |
1966 | .《灰色馬,灰色的騎手》 | .凱瑟琳·安·波特 |
1967 | 《修配工》 | 伯納德·馬拉默德 |
1968 | 《納特·特納的自白》 | 威廉·斯泰倫 |
1969 | 《日誕之地》 | N. Scott Momaday |
納瓦雷·斯科特·莫馬迪 | ||
1970 | 《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Jean Stafford》 | Jean Stafford |
《瓊·斯塔福德小說(shuō)集》 | 瓊·斯塔福德 | |
1971 | 空缺 | 空缺 |
1972 | 《安息角》 | 華萊士·斯泰格納 |
1973 | 《樂(lè)觀者的女兒》 | 尤多拉·韋爾蒂 |
1974 | 空缺 | 空缺 |
1975 | 《The Killer Angels》 | Michael Shaara |
《決戰(zhàn)葛底斯堡》 | 邁克爾·夏拉 | |
1976 | 《洪堡的禮物》 | 索爾·貝婁 |
1977 | 空缺 | 空缺 |
1978 | 《Elbow Room》 | James Alan McPherson |
《活動(dòng)空間》 | 詹姆斯·艾倫·麥克弗森 | |
1979 | 《約翰·契佛小說(shuō)集》 | 約翰·契佛 |
1980 | 《劊子手之歌》 | 諾曼·梅勒 |
1981 | 《笨蛋聯(lián)盟》 | 約翰·肯尼迪·圖爾 |
1982 | 《兔子富了》 | 約翰·厄普代克 |
1983 | 《紫色》 | 艾麗斯·沃克 |
1984 | 《紫苑草》 | 威廉·肯尼迪 |
1985 | 《外交事務(wù)》 | 艾莉森·盧里 |
1986 | 《寂寞之鴿》 | 拉里·麥克穆特瑞 |
1987 | 《A Summons to Memphis》 | Peter Taylor |
《召喚孟菲斯》 | 彼得·泰勒 | |
1988 | 《寵兒》 | 托妮·莫里森 |
1989 | 《呼吸呼吸》 | 安·泰勒 |
1990 | 《曼波之王的情歌》 | 奧斯卡·黑杰羅斯 |
1991 | 《兔子歇了》 | 約翰·厄普代克 |
1992 | 《一千英畝》 | 簡(jiǎn)·斯邁利 |
1993 | 《奇山飄香》 | 羅伯特·奧倫·巴特勒 |
1994 | 《船訊》 | 安妮·普魯 |
1995 | 《斯通家史札記》 | 卡羅爾·希爾茲 |
1996 | 《獨(dú)立日》 | 理查德·福特 |
1997 | 《Martin Dressler: The Tale of an American Dreamer》 | Martin Dressler |
《馬丁·德雷斯勒:一個(gè)美國(guó)尋夢(mèng)者的故事》 | 馬丁·德雷斯勒 | |
1998 | 《美國(guó)牧歌》 | 菲利普·羅斯 |
1999 | 《時(shí)時(shí)刻刻》 | 邁克爾·坎寧安 |
2000 | 《疾病解說(shuō)者》 | 裘帕·拉希莉 |
2001 | 《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(xiǎn)》 | 邁克爾·夏邦 |
2002 | 《帝國(guó)瀑布》 | 理查德·拉索 |
2003 | 《中性》 | 杰弗里·尤金尼德· |
2004 | 《已知的世界》 | 愛(ài)德華·瓊斯 |
2005 | 《基列家書(shū)》 | 瑪里琳·魯賓遜 |
2006 | 《馬奇》 | 杰拉爾丁·布魯克斯 |
2007 | 《路》 | 科馬克·麥卡錫 |
2008 | 《奧斯卡·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》 | 朱諾·迪亞斯 |
2009 | 《奧麗芙·基特里奇》 | 伊麗莎白·斯特勞特 |
2010 | 《修補(bǔ)匠》 | 保羅·哈丁 |
2011 | 《惡棍來(lái)訪》 | 珍妮弗·伊根 |
2013 | 《孤兒領(lǐng)袖的兒子》 | 亞當(dāng)·約翰遜 |
2014 | 《金翅雀》 | 唐娜·塔特 |
2015 | 《所有我們看不見(jiàn)的光》 | 安東尼·多爾 |
2016 | 《同情者》(The Sympathizer) | 阮越清(Viet Thanh Nguyen) |
2017 | 《地下鐵道》 | 科爾森·懷特黑德 |
2018 | 《萊斯》(Less) | 安德魯·西恩·格利爾(Andrew Sean Greer) |
2019 | 《上層》(The Overstory) | 理查德·鮑爾斯(Richard Powers) |
2020 | 《鎳幣男孩》 | 科爾森·懷特黑德(Colson Whitehead) |
2021 | 《守夜人》(The Night Watchman) | 路易斯·厄德里克(Louise Erdrich) |
2022 | 《內(nèi)塔尼亞胡家族》(The Netanyahus) | 約書(shū)亞·科恩(Joshua Cohen) |
2023 | 《惡魔銅頭》(Demon Copperhead) | 芭芭拉·金索沃(Barbara Kingsolver) |
《信任》(Trust) | 埃爾南·迪亞茲(Hernan Diaz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