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克獎(jiǎng)是一個(gè)從1969年開始創(chuàng)辦并頒獎(jiǎng),針對(duì)所有用英語(yǔ)創(chuàng)作的作家及作品,每年頒發(fā)一次,根據(jù)贊助商布克食品公司命名的英語(yǔ)小說(shuō)界獎(jiǎng)項(xiàng),而最早,這個(gè)獎(jiǎng)項(xiàng)只有英國(guó)以及英聯(lián)邦國(guó)家的作家才能獲得,從2014年開始,才開始逐漸針對(duì)所有用英語(yǔ)寫作的作家,而這個(gè)獎(jiǎng)項(xiàng)的含金量,也讓它擁有了“最好按英文小說(shuō)代名詞”的美譽(yù),每年獲得布克獎(jiǎng)的作家的作品,均對(duì)該作家作品的銷量和作品討論度有著較高的幫助。
從1969年開始的首次公布,至今,已經(jīng)公布了55次;其中第一屆布克獎(jiǎng)獲獎(jiǎng)?wù)呤荘·H·紐比創(chuàng)作的《需要負(fù)責(zé)的事情》,而最新一屆2023年的獲獎(jiǎng)?wù)呤菒蹱柼m作家保羅·林奇,獲獎(jiǎng)作品為《先知之歌》。
在評(píng)選過(guò)程中,也有不少華裔作家的作品入選入圍名單,如毛翔青、陳團(tuán)英、鄧敏靈,從1983年開始至今,共有5部作品入圍,其中中英混血作家毛翔青入圍的作品最多,共有三部,分別是《Sour Sweet》、《An Insular Possession》和《The Redundancy of Courage》。根據(jù)所有作家的國(guó)籍來(lái)看,其中澳大利亞上榜的作家僅次于英國(guó),共有4位作家獲得過(guò)5次布克獎(jiǎng),分別是托馬斯·肯尼利、彼得·凱里、理查德·弗拉納根和D.B.C. 皮埃爾,其中彼得·凱里獲得過(guò)兩次布克獎(jiǎng)。
布克獎(jiǎng)歷屆作品名單
布克獎(jiǎng)歷屆作品名單 | |||
年度 | 獲獎(jiǎng)作品 | 獲獎(jiǎng)人 | 國(guó)籍 |
1969年 | 《需要負(fù)責(zé)的事情》(Something to Answer For) | P·H·紐比(P. H. Newby) | 英國(guó) |
1970年 | 《獲選成員》(The Elected Member) | 伯妮絲·魯本斯(Bernice Rubens) | 英國(guó) |
1971年 | 《自由國(guó)度》(In a Free State) | V.S.奈保爾(V. S. Naipaul) | 英國(guó)、特立尼達(dá)和多巴哥 |
1972年 | 《G.》(G.) | 約翰·伯格(John Berger) | 英國(guó) |
1973年 | 《克里希納普圍城記》(The Siege of Krishnapur) | 雅各·法瑞爾(James Gordon Farrell) | 英國(guó)、愛爾蘭 |
1974年 | 《保守的人》(The Conservationist) | 納丁·戈迪默(Nadine Gordimer) | 南非 |
《假日》(Holiday) | 斯坦利·米德敦(Stanley Middleton) | 英國(guó) | |
1975年 | 《熱與塵》(Heat and Dust) | 賈瓦拉(Ruth Prawer Jhabvala) | 英國(guó) |
1976年 | 《薩維爾》(Saville) | 大衛(wèi)·斯托里(David Storey) | 英國(guó) |
1977年 | 《繼續(xù)停留》(Staying On) | 保羅·斯科特(Paul Mark Scott) | 英國(guó) |
1978年 | 《大海,大海》(The Sea, the Sea) | 艾瑞斯·默多克(Iris Murdoch) | 英國(guó)、愛爾蘭 |
1979年 | 《海岸外》(Offshore) | 佩內(nèi)洛普·菲茨杰拉德(Penelope Fitzgerald) | 英國(guó) |
1980年 | 《啟蒙之旅》(Rites of Passage) | 威廉·戈?duì)柖。╓illiam Golding) | 英國(guó) |
1981年 | 《午夜之子》(Midnight's Children) | 薩爾曼·拉什迪 [20](Salman Rushdie) | 英國(guó) |
1982年 | 《辛德勒方舟》(Schindler's Ark) | 托馬斯·肯尼利(Thomas Keneally) | 澳大利亞 |
1983年 | 《邁克爾.K的生活和時(shí)代》(Life & Times of Michael K) | 庫(kù)切(J. M. Coetzee) | 南非 |
1984年 | 《杜蘭葛山莊》(Hotel du Lac) | 安妮塔·布魯克納(Anita Brookner) | 英國(guó) |
1985年 | 《骨人》(The Bone People) | 胡勒(Keri Hulme) | 新西蘭 |
1986年 | 《老惡魔》(The Old Devils) | 埃米斯(Kingsley Amis) | 英國(guó) |
1987年 | 《月虎》(Moon Tiger) | 賴芙麗(Penelope Lively) | 英國(guó) |
1988年 | 《奧斯卡與露辛達(dá)》(Oscar and Lucinda) | 彼得·凱里(Peter Carey) | 澳大利亞 |
1989年 | 《長(zhǎng)日將盡》(The Remains of the Day) | 石黑一雄(Kazuo lshiguro) | 英國(guó) |
1990年 | 《隱之書》(Possession) | A. S. 拜亞特(A. S. Byatt) | 英國(guó) |
1991年 | 《饑餓的路》(The Famished Road) | 本·奧克瑞(Ben Okri) | 尼日利亞 |
1992年 | 《英國(guó)病人》(English Patient) | 邁克爾·翁達(dá)杰(Michael Ondaatie) | 加拿大 |
《神圣的渴望》(Sacred Hunger) | 巴里·昂斯沃斯(Barry Unsworth) | 英國(guó) | |
1993年 | 《童年往事》(Paddy Clark Ha Ha Ha) | 羅迪·道爾(Roddy Doyle) | 愛爾蘭 |
1994年 | 《晚了,太晚了》(How Late It Was, How Late) | 詹姆斯·寇曼(James Kelman) | 英國(guó) |
1995年 | 《幽靈路》(The Ghost Road) | 派特·巴克(Pat Barker) | 英國(guó) |
1996年 | 《杯酒留痕》(Last Orders) | 格雷厄姆·斯威夫特(Graham Swift) | 英國(guó) |
1997年 | 《微物之神》(The God of Small things) | 阿蘭達(dá)蒂·洛伊(Arundhhati Roy) | 印度 |
1998年 | 《阿姆斯特丹》(Amsterdam) | 伊恩·麥克尤恩(Ian McEwan) | 英國(guó) |
1999年 | 《恥》(Disgrace) | J.M.庫(kù)切 (J. M. Coetzee) | 南非 |
2000年 | 《盲眼刺客》(The Blind Assassin) | 瑪格麗特·阿特伍德(Margaret Atwood) | 加拿大 |
2001年 | 《凱利幫真史》(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) | 彼得·凱里(Peter Carey) | 澳大利亞 |
2002年 | 《少年P(guān)i的奇幻漂流》(The Life of Pi) | 揚(yáng)·馬特爾(Yann Martel) | 加拿大 |
2003年 | 《弗農(nóng)·上帝·利特爾》 (Vernon God Little ) | D.B.C. 皮埃爾(D.B.C. Pierre) | 澳大利亞 |
2004年 | 《美麗線條》(The Line of Beauty) | 阿蘭·霍靈赫斯特(Alan Hollinghurst) | 英國(guó) |
2005年 | 《大?!罚═he Sea) | 約翰·班維爾(John Banville) | 愛爾蘭 |
2006年 | 《繼承失落的人》(The Inheritance of Loss) | 基蘭·德賽(Kiran Desai) | 印度 |
2007年 | 《聚會(huì)》(The Gathering) | 安妮·恩賴特(Anne Enright) | 愛爾蘭 |
2008年 | 《白虎》(The White Tiger) | 阿拉溫德·阿迪加(Aravind Adiga) | 印度 |
2009年 | 《狼廳》(wolf Hall)都鐸三部曲之一 | 希拉里·曼特爾(Hilary Mantel) | 英國(guó) |
2010年 | 《芬克勒問(wèn)題》(The Finkler Question) | 霍華德·雅格布森(Howard Jacobson) | 英國(guó) |
2011年 | 《終結(jié)的感覺》(The Sense of an Ending) | 朱利安·巴恩斯(Julian Barnes) | 英國(guó) |
2012年 | 《提堂》(Bring Up The Bodies)都鐸三部曲之二 | 希拉里·曼特爾(Hilary Mantel) | 英國(guó) |
2013年 | 《發(fā)光體》(The Luminaries) | 埃莉諾·卡頓(Eleanor Catton) | 新西蘭 |
2014年 | 《深入北方的小路》(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) | 理查德·弗拉納根(Richard Flanagan) | 澳大利亞 |
2015年 | 《七殺簡(jiǎn)史》(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) | 馬龍·詹姆斯(Marlon James) | 牙買加 |
2016年 | 《出賣》(The Sellout) | 保羅·比第(Paul Beatty) | 美國(guó) |
2017年 | 《林肯在中陰界》(Lincoln in the Bardo) | 喬治·桑德斯(George Saunders) | 美國(guó) |
2018年 | 《送奶工》(Milkman) | 安娜·伯恩斯(Anna Burns) | 英國(guó) |
2019年 | 《圣約》 | 瑪格麗特·阿特伍德 | 加拿大 |
《女孩,女人,其他》 | 伯娜丁·埃瓦里斯托 | 英國(guó) | |
2020年 | 《舒吉·貝恩》 | 格拉斯·斯圖爾特 | 蘇格蘭 |
2021年 | 《諾言》 | 戴蒙·加爾古特(Damon Galgut) | 南非 |
2022年 | 《馬里·阿爾梅達(dá)的七個(gè)月亮》(The Seven Moons of Maali Almeida) | 謝漢·卡魯納蒂拉卡(Shehan Karunatilaka) | 斯里蘭卡 |
2023年 | 《先知之歌》(Prophet Song) | 保羅·林奇(Paul Lynch) | 愛爾蘭 |